仅剩的一个残肾长出多个肿瘤,医院
0
1
孤立肾上长了肿瘤,术后仅剩一个残肾,而这个残肾里又长了多个肿瘤,且肿瘤紧贴肾脏的重要血管……这几个特殊情况,62岁的熊阿姨不幸全“中”。
疤痕累累的残肾,还能保得住吗?近日,上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林辉领衔的肾癌诊疗团队,采用达芬奇机器人联合肾脏分支动脉序贯阻断技术,成功摘除残肾里的肿瘤,最大程度保留了肾脏功能。
熊阿姨是一位罹患肾癌的“老病人”,5年前因肾肿瘤切除了右肾。两年后复查又发现左肾肿瘤,并做了左侧保肾手术。数年间,熊阿姨一直靠仅剩的左侧残肾生活。然而,今年复查时,她发现仅剩的残肾上又长出两枚肿瘤。其中,最大的肿瘤直径超过4厘米,几乎占据整个左肾一半的体积。
医院,熊阿姨均被告知保肾难度大,只能进行左肾根治性切除,下半辈子须依靠透析或肾移植来维系生命。来到上海医院就诊后,泌尿外科徐东亮教授认真研究了熊阿姨的病情,并请国内肾脏肿瘤领域专家王林辉一起会诊讨论。通过检查发现,熊阿姨左侧残肾上的两枚肿瘤,紧贴肾脏分支动脉。这无疑又增加了手术的难度。
“根除肿瘤、保留肾脏的可能性比较大,我们一起努力吧。”看着忧心忡忡的熊阿姨,王林辉的一席话让熊阿姨一家看到了希望。据他介绍,患者左肾多发肿瘤就像埋在土里的地瓜,供给肿瘤营养的血管丰富,盘根错节,医生需要在手术中小心翼翼地找到特异性供应肿瘤的动脉血管,将动脉临时阻断,还要在30分钟内完整切除肿瘤,否则会导致肾功能不可逆的损伤。
0
2
为了精准切除肿瘤,泌尿外科联合麻醉科、影像科、肾内科等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MDT讨论,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,并采用三维立体成像导航系统,对孤立残肾的形态和空间毗邻结构,肾门部血管分支走行及肿瘤的大小、位置、形态等,制定虚拟手术方案。通过形象的三维图像动态演示,让患者和家属直观地认识到手术的难点和风险;通过手术方案的预演,也坚定了患者对医生的信心。同时,采用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,结合术中实时超声,充分游离肾脏、暴露肿瘤,精确阻断肿瘤供应的超选分支血管,为这场手术做好了“卫星定位”。
一场惊心动魄的残肾保卫战如期展开。王林辉坐镇现场指导,在王志军、张宗勤、时佳子医师以及麻醉师的配合下,徐东亮教授灵活操控着机械手,向肾门的最深处挺进。在机器人三维放大视野的帮助下,找出供应肿瘤的超选分支血管予以阻断,清楚辨识肿瘤边界并完整切除肿瘤,并充分发挥机器人在精细缝合上的优势,避免了视野不清晰影响缝合效果导致术后出血和尿漏。经过2个多小时手术,最终从熊阿姨的左侧残肾内切除了两枚恶性肿瘤。术中肾分支动脉阻断时间仅用了27分钟,整个手术一气呵成。
0
3
通过采用肾部分切除术后快速康复外科(ERAS)护理流程,在赵艳丽、刘冬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料下,术后一周,患者康复出院。让熊阿姨特别开心的是,她的肾脏不但保住了,肾功能也完全恢复到术前水平。
据悉,近5年来,医院完成各类肾癌微创手术余例,其中,机器人保肾手术余例。“以前不管肿瘤大小,医生一上来就是切除肾脏及周围组织以‘赶尽杀绝’。”王林辉说,现在随着医疗技术和保肾理念的更新,让很多肾肿瘤患者避免“孤立肾”的风险,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。他建议,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是关键,每年一次的泌尿系B超检查很有必要。
转载自上观新闻
作者
王根华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- 上一篇文章: 一位肿瘤外科大夫的真实经历手术成功了,患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